这个世界上,所有的生物都是由野生进化而来。我们在走向文明的过程中,始终留存着或多或少的原始特性。就说什川的梨,在人们大量使用杜梨等品种进行砧木嫁接的时候,什川、甚至整个兰州地区的冬果梨香水梨,大多用梨园里生长的一种叫做“骚枝子”的野生梨树,来做砧木进行嫁接。这种砧木嫁接的梨树有着天然的抗病毒能力,几乎达到了百毒不侵的效果。野生的“骚枝子”最早从何而来已无法考证,但是在我家乡的梨园,古梨树下到处都有生长,高大的古梨树生长的土地上,有野性的力量蓬勃生长。

什川人对古梨树的认知,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,这是一种集体的智慧,也是数十代种梨人的经验积淀。我在梨园生梨园长,后来成为一个年轻的“天把式”,可以拤着云梯进行盘树和采摘作业,但对梨园文化的认识还是非常浮浅。生产队的时候,看过果园,也跟着老“天把式”学习过一年多时间。分田到户后,家里分了七八个老梨树,树龄都在百年以上。那时候,生产队为了把田地梨树分得相对比较公平,实行“嘴嘴有肉”,也就是说条件好一些的土地和差一些的土地,老梨园和年轻梨园,家家都要分一些,这才显得公平。也正是这种“嘴嘴有肉”的思维,形成了土地的条块分割,不能连片管理,在生产上造成了重大弊端。而这种条块分割对梨园来说,破坏了原有的农耕方式,古法种植技术因此受到极大挑战,直接导致古梨园的颓败。这一观点是我经过深入采访和调查之后得出的结论。从古至今,梨园都是一种连片种植模式。新中国解放前,什川梨园大多是一家一片来管理,由某个家庭所有。后来入社之后,梨园成为集体所有,分到各个生产队管理,其连片种植的模式始终没有被破坏。而分田到户造成的条块分割,管理者各行其是,与古法种植模式有不少相悖之处。笔者并非否定分田到户的积极意义,作为国策,分田到户打破了“大锅饭”存在的弊端,农民承包地种植更具自由度,土地和劳动生产力价值得到了提升。但对什川古梨园这种特殊农业经济而言,连片种植是先辈经验的总结,也更为科学。

兰州地区的古梨园大多种植冬果梨和香水梨,这两个品种是古人在千百年生产劳动实践中,精选出的适合当地地理和气候环境的优质树种。冬果梨香水梨树树干高大,生命力强,种植得当,可生长数百上千年。目前在什川梨园,还有大量明代梨树,树龄最大的近500岁。梨树属人文生态,通过人工种植、养护,才得已健康生长,如果无人浇水施肥,便会生病长虫,三五年便会死亡。兰州果农完全以人力来维持梨园的长期健康生长,人与梨树结下深厚的感情,梨乡才形成了独特的梨园文化,代代传承了五六百年。原来闭塞于群山之中的家乡,因为封闭,才侥幸留下了什川古梨园这片珍稀人文生态瑰宝。我的三十年(13)我的三十年(14)我的三十年(15)甘肃省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象棋比赛在武山举行 什川棋手陶世全获冠军野鸭子掉落什川北庄,好村民热心微信询问“小院里”响起鼓子声草木年华(1)混沌世界520草木年华(2)小满的警示草木年华(3)我们吃草

草木年华(4)蕃瓜的爱情

梨园诗情金城魏氏寻根记(九)金城魏氏寻根记(十)

金城魏氏寻根记(十一)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金城魏氏寻根记(十二)金城魏氏寻根记(十三)金城魏氏寻根记(十四)金城魏氏寻根记(十五)金城魏氏寻根记(十六)金城魏氏寻根记(十七)金城魏氏寻根记(十八)金城魏氏寻根记(十九)

金城魏氏寻根记(二十)

什川看古(3)校场烽烟什川看古(4)洞洞里什川看古(5)精神之根一个农民的幽默(1)一个农民的幽默(2)

一个农民的幽默(3)

【肖茹月作品】三八节随想【萍子作品】什川社火贺新春

央视《记住乡愁 · 黄河之畔 百年梨香》(视频)

编导手记 | 黄河之畔,百年梨香——周潇潇

本土系列连载

鹊巢记(1)鹊巢记(2)

鹊巢记(3)鹊巢记(4)

鹊巢记(5)鹊巢记(6)

鹊巢记(67)鹊巢记(68)

鹊巢记(71)鹊巢记(72)

鹊巢记(73)鹊巢记(74)

鹊巢记(75)鹊巢记(76)

鹊巢记(77)鹊巢记(78)

鹊巢记(79)鹊巢记(80)

鹊巢记(81)鹊巢记(82)鹊巢记(83)鹊巢记(84)鹊巢记(85)鹊巢记(86)鹊巢记(87)鹊巢记(93)鹊巢记(94)鹊巢记(95)鹊巢记(96)

鹊巢记(99)鹊巢记(100)

推荐内容